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生活常识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

木星是地球的318倍。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1

体型最大

木星是太阳系最巨大的行星,赤道半径达到了71492公里,是地球的11.2倍,体积是地球的1318倍。

它的质量也是太阳系最大的,虽然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土星的尺寸和木星差不多,但是密度非常小。在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和木星之外的其他所有天体加在一起,质量也只有木星的40%左右。

由于质量巨大,木星的引力也非常惊人,它的表面重力大约是24.79m/s^2,是地球的2.5倍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100斤的人来到木星表面(当然不是固体表面,而是云层顶端),他的体重就达到了250斤。

木星的引力大到什么地步?它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影响太阳系的天体运行。很多太阳系外围的天体会因为木星引力的干扰而闯到内部来,有些路过木星的天体会被木星吸引,比如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据估计,平均每年就会有20-60颗小天体撞上木星,如果没有木星的话,难保其中不会有一两颗撞在地球上。

可以说,从太阳系形成早期到今天,木星引力对于塑造今天的太阳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卫星众多

同样在巨大的质量下,木星引力范围也非常广,从而拥有了一个庞大的卫星家族。截至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在木星周围发现了79颗卫星,仅次于土星的82颗。

在这79颗卫星中,有4颗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这四颗卫星早在差不多400年前就被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利用早期望远镜发现,因此它们又被合称为伽利略卫星。

能够在这么久之前就被发现,说明这四颗卫星的体型也相当巨大。观测结果表明,在这四颗卫星中,尤以木卫三最为巨大,半径达到了2631公里,甚至比太阳系最小的行星——水星还大,它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略大于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半径2575公里)。

除了木卫三之外,其他三颗卫星也都相当巨大,其中木卫四半径2410公里,排名木星卫星中第二,太阳系卫星中的第三;木卫一半径1830公里,是太阳系第四大卫星;木卫二半径1561公里,在太阳系中排名第六,也是伽利略卫星中唯一一个比月球(半径1737公里)小的。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
  

自转速度最快

木星是距离太阳第五遥远的行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7.78亿公里。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差不多12年的时间,这恰好符合我国古代地支的一个周期,所以我国古人称之为岁星。

虽然公转速度比较慢,但木星的自转速度却很快,而且是太阳系内最快的。虽然周长超过了40万公里,但木星自转一圈只需要不到10个小时,非常惊人。

值得说明的是,木星的自转和地球的自转既相同又不同。两颗行星的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不同而不同,但地球的不同纬度之间自转角速度是相同的',因为地球是一个整体的岩石行星,而木星是气体行星,虽然引力强大,但终究是比较松散的。从下面旅行者1号拍摄的木星动画就可以看出来,赤道区域的自转角速度要比两极快一些。

还有就是,气体行星导致的松散外形,还让木星在超高的自转速度下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以至于整个星球变得比较扁。我们刚才说木星的赤道半径是71492公里,它的极半径其实只有66854公里,相差近5000公里,它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除了土星之外最扁的行星。

强大的磁场

木星的磁场也是太阳系行星中最强烈的,其强度是地球磁场的20000倍,延伸的范围之广甚至足以将太阳容纳进去。

木星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磁场,就在于它的内部结构。在木星核心处,由于压力极大、温度极高,氢已经被压成金属态并且电离,也就是有无数的质子和电子游荡,这些带电粒子的移动就会形成电流和磁场。

木星的磁场过于强大,对于地球来说原本没有什么伤害。但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将探测器发射到木星周围进行探测,这就对我们探测器的寿命提出了挑战。尽管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减少木星磁场对电子设备造成的破坏,但时间长了,航天器的寿命还是会受到影响。

另外,由于具有磁场,木星上也会出现一种地球两极常见的现象——极光。不论是绕木星探测的朱诺号探测器还是地球上空的XMM-牛顿卫星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都观测到了木星的极光现象。和地球不同的是,木星的特殊极光出现在不可见的波长,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最恐怖的风暴

说到木星,肯定少不了要提的就是大红斑了。这个恐怖的气旋在17世纪就被发现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大红斑是当之无愧的太阳系第一大风暴,最大的时候,它的东西跨度达到了40000公里,南北宽度也有14000公里,足以并排放下3个地球!大红斑的风速非常惊人,每小时超过600公里,是高铁的2倍。而在地球上,时速达到250公里的就已经是最强大的五级飓风了。

不过,近些年来科学家发现,木星的大红斑正在变小,而且形状也从椭圆逐渐接近正圆,颜色也有所变深。按照目前的趋势,它在2040年左右就会变成正圆形,甚至可能在未来会消失。

关于大红斑的形成,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谜。如果它在这个谜题被人类破解之前就消失的话,恐怕人类永远也搞不清楚大红斑的根源了。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2

木星为什么总会被撞到地面

小伙伴们,看到过夜晚的中天空突然划过一道光吗?小的时候,大人都说,那是流星。在我小的时候中总是在想,顺着流星的方向去,一定会找到那颗流星。但是,大人们乐了,说流星划过天空就燃烧掉了。

长大了,慢慢地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只能眼看着一个个流星从天际中划过,我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流星。

偶尔听到报道,流星在俄罗斯爆炸,那是2018年6月,一篇报道震惊了世界。俄罗斯上空发生流星爆炸,威力相当于2800吨TNT。

那么,陨石为什么会爆炸?

一.引力与速度使陨石在空中解体发生爆炸

能够称为陨石的,在宇宙中一定是一个小天体,比如彗星,小行星。它受到地球引力的捕获,才进入到地球的轨道。小行星速度过快,一般情况小,稍微小一点的小行星,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原因,导致摩擦燃烧并在空中解体,能够到达地球的少之又少。

2018年6月俄罗斯上空一阵巨响,一个未知物体划过天空,震碎了玻璃,在天空形成一道火光,在空中爆炸了。据估算,这次爆炸威力相当于2800吨TNT。威力之大,骇人听闻。

这次流星闯入大气层事件被美国用来探测核爆炸的传感器探测到。美国航空航天局估计,这次流星爆炸的威力相当于2800吨TNT,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上空太空陨石爆炸的威力则相当于44万吨TNT。不过,这也是近几年以来人类监测到的最严重的小行星闯入地球大气层事件。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 第2张
  

二.如果流星能够到达地球,那么速度是多少

我们知道,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这样就有可能穿过地球大气层。

它们与大气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进入地球的方向有关,如果与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超过每秒70公里,如果是流星体赶上地球或地球赶上流星体而进入大气,相对速度为每秒10余公里。但即使每秒10公里的速度也已高出子弹出枪膛速度的'10倍,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

我们就算它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也足以使土壤在瞬间燃烧,进而发生爆炸。

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陨石都不大,除了陨石的原因小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爆炸后使得陨石分裂成了更多的碎块的原因。

三.1994年彗星撞击木星事件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在1994年7月17撞击木星,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内的天体相撞事件。

1994年7月,全世界人民都亲眼目睹了一次天体毁灭撞击事件。被分裂成21颗碎片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以迅雷不及掩耳,毁天灭地之势,连续撞向运行中的巨大行星——木星。

这次的撞击力度达到了十几兆亿吨TNT炸药当量,其中最大的一颗彗星碎片的撞击力度相当于6万亿吨TNT炸药爆炸相当(其当量相当于全球核武器储备总合的750倍),它对木星撞击后所造成的疤痕达到数万公里,比地球直径还要长。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向木星时,受到木星强大引力的撕扯,分裂成了21颗碎片,其每颗彗星碎片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一个接着一个连环撞击木星表面,并在木星大气层中爆炸。与此同时,木星还在自转中,因此每颗彗星碎片造成的撞击痕迹,沿着木星某一纬度横向分布,所造成的爆炸痕迹,完全可以用地球上的地面望远镜清晰观测到。

此次的撞击事件如果发生在地球,那绝对是天地毁灭,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将被毁灭。那就是说,如果有一颗直径八百米的星体撞击地球,由撞击所产生的尘埃,将会覆盖整个地球,又由于地球大气环流相比木星要温柔得多,所以撞击后造成的环地球尘埃带将在地球上空留存数百年之久。

如果撞击时地球生物没有短时间死亡的话,那也会在数百年的尘埃覆盖中灭亡,没有阳光的照射,地球磁场被撞击后产生的磁力混乱现象,黑暗将长期取代光明,有毒气体弥漫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生命将无法繁衍,地球也将进入死亡序幕。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3

木星是地球的318倍。木星是距离太阳第五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木星是颗巨行星,质量是太阳的千分之一,但却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

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氢,但只占十分之一分子数量的氦,却占了总质量的四分之一。木星是继月球和金星之后,是夜空平均亮度第三的天体。木星的'大气组成按分子数量来看,81%是氢,18%是氦,按质量则分别是75%和24%。只有约1%左右的其他气体,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气、氨气等。

木星是地球的多少倍 第3张
  

木星的地理特征。

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体。随着深度的增加,在距离表面至少5000千米深处,液态氢在高压和高温环境下形成。据推测木星的中心是一个含硅酸盐和铁等物质组成的核区,物质组成与密度呈连续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