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生活常识

古代24小时的叫法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代24小时的叫法1

1、古代一天是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3、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4、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古代24小时的叫法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古代24小时的叫法2

1、一天的不同时段的叫法

1、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2、鸡鸣(丑时)1:00-3:00: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

3、平旦(寅时)3:00-5:00: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4、日出(卯时)5:00-7:00: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食时(辰时)7:00-9:00: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6、隅中(巳时)9:00-11:00: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候。

7、日中(午时)11:00-13:00: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日仄(未时)13:00-15:00: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9、晡时(申时)15:00-17:00: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10、日入(酉时)17:00-19:00: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戌时) 19:00-21:00: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

12、入定(亥时)21:00-23:00: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古代24小时的叫法 第2张
  

古代十二时辰的起源: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12时辰,这源自古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把黄道12等分。

古人发现岁星(木星)12年运行一周天,但岁星自西向东,其一,不准,其二,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所以,人们假想了一个和岁星运行规律相同,运行相反的星星,称之为太岁。

木星是岁星,而太岁是由岁星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虚拟”星体,规定其运行方向旋转方向于五大星体一致,又规定了太岁每年行走30度为一辰,那么使用太岁纪年的时候,太岁的移动方位则与地理方位相吻合了。

而太岁与黄道十二等分相对应,于是便有了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等纪年名称,大荒落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天空十二分野的位置,刚好出于鹑火,对应巳时,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才始以? “大荒落,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

标签: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