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阅读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

阅读7.1K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计算方式,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确定的,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接下来了解下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1

1、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年的开始,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春卷等春节食品,还会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同时也要做好春耕准备工作。

2、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气温逐渐回升,也是春季雨水开始增多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雨神,祈求雨水能够及时降临,为农作物带来丰收。

3、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春雷开始震动,蛰虫开始苏醒。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春笋、春藕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春季的种植工作。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是昼夜平分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还会吃春色满园饼等食品。

5、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烧纸、祭祖、祈福、踏青等活动,还会吃清明粥、青团等食品。

6、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土地神、谷神等,祈求丰收,同时也要吃谷花饼、糯米饭等食品。

7、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吃香菇、鸭蛋、龙虾等食品,还会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要做好夏季的农耕工作。

8、小满:每年的5月20日或21日,是麦类作物进入灌浆期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新麦、青豆等食品,还会进行农业活动。天气逐渐炎热,农作物开始茁壮成长。

9、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是夏季麦类作物成熟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毛豆、荔枝等食品,还会进行田间劳动。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太阳神、祖先等,还会吃饺子、鸡蛋等食品。

11、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是夏季气温开始升高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凉粉、西瓜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是夏季气温最高的时候。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绿豆汤、凉粉等清凉食品,进行防暑降温。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是秋季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瓜子、葡萄等秋季食品,还会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同时也要做好秋季的种植工作。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

14、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天气开始转凉,热浪逐渐消散。人们在这一天要吃桂花糕、梨子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秋燥的措施。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人们在这一天要吃葡萄、柿子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秋季的收获工作。

16、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秋分时昼夜平分,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祖、扫墓、赏菊等。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天气开始寒冷,露水逐渐凝结。人们在这一天要吃柿子、板栗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在这一天要吃柿饼、糯米饭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冬季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要吃麻花、花生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冬季的农耕工作。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天气开始寒冷,雪花逐渐飘落。人们在这一天要吃羊肉、酸菜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人们在这一天要吃酸枣汤、糯米饭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22、冬至: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要吃饺子、汤圆等食品,同时也要祭祀祖先。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天气开始寒冷,寒冷程度逐渐加深。人们在这一天要吃糖葫芦、豆腐脑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在这一天要吃汤圆、糖瓜等食品,同时也要做好防寒保暖的措施。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2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 第2张

24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简单易及、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妇孺皆知。乡下人家司空见惯的农历历书上依然清楚地标明着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日子,节气制度作为中国人标识时间和岁月的独有标识,早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3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

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献关于物候和农时的记载保存了节气制度的原始形态,直到汉代,才演变为统一的太阳历。

节气制度自始至终就是农事历法,与农耕生活相始终,在此意义上,它无法保护,也无需保护。但节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这为它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继续传承和文化创造提供了契机。

二十四节气特点和风俗 第3张

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整个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自然被纳入了学界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二十四节气制度源远流长,乡间农夫世世代代按照节气的循环安排生产和生活,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节气制度相关的风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