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阅读1.65W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一个补充的历法,其中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以下分享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包含了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变化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四季由“四立”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就是开始的意思。反映了大自然中物候气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

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它是上古先民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个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的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当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2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的气象文化,指的是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表示太阳经过黄道上位置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成6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约15天左右。以下是二十四节气的详细介绍及其来历和寓意:

1. 立春(2月3日-5日):春季开始,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生机勃发。

2. 雨水(2月18日-20日):天气逐渐转暖,降雨增多,准备春耕。

3. 惊蛰(3月5日-7日):春雷开始响起,万物苏醒,动物开始活跃。

4. 春分(3月20-22日):昼夜平分,阳气开始升温,春天正式来临。

5. 清明(4月4日-6日):传统的节日,也称扫墓节,为追思祖先和先烈而设。

6. 谷雨(4月19日-21日):春天最后一个节气,农民开始播种,为果实收获做准备。

7. 立夏(5月4日-6日):夏季开始,气温逐渐上升,百花争艳。

8. 小满(5月19日-21日):麦子开始结穗,暑气即将来临。

9. 芒种(【6】月4日-6日):稻、麦、黄瓜等作物开始成熟,夏耕忙碌开展。

10. 夏至(6月20-22日):夏季到来,昼长夜短,阳气最旺盛。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第2张
  

11. 小暑(7月6日-8日):古人认为这段时间天气最热,人们开始防暑降温。

12. 大暑(7月22日-24日):一年的最热时期,太阳直射黄道。

13. 立秋(8月7日-9日):秋季开始,时令转凉,悉心收获秋季作物。

14. 处暑(8月22日-24日):入秋的`前奏,气感能量开始回升,准备收割禾稼。

15. 白露(9月7日-9日):天气转凉,秋高气爽,芜萍在草地上盛开。

16. 秋分(9月22日-24日):秋季的中期,白昼缩短,暮色渐浓。

17. 寒露(10月8日-9日):气温下降,露水开始出现,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

18. 霜降(10月23日-24日):寒冷的天气使得一些作物凋谢,也是冬天来临的标志。

19. 立冬(11月7日-8日):寒冬开始,天气逐渐寒冷,农民开始加紧冬季耕作。

20. 小雪(11月22日-23日):天气变得严寒,雪花纷飞,标志着冬天真正到来。

21. 大雪(12月6日-8日):降雪量逐渐增大,雪已积深,冬季开始进入高峰期。

22. 冬至(12月21日-23日):冬季到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23. 小寒(1月5日-7日):严寒持续,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难度增加。

24. 大寒(1月20日-21日):一年中最冷的节气,重申寒冬的深度和严酷。

以上二十四节气都与自然和农业相关,具有广泛的文化、社会和宗教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3

一、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24节气的来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和含义 第3张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

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