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集锦15篇)

阅读3.22W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集锦15篇)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

玉门市管庄学校李秀兰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了。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地位和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

  20xx.10.26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2

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推着孩子不知不觉地、深入地进行到教学的一个个进程中。因为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通过情境中那些有血有肉的形象,那些声情并茂的场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围,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去感染孩子们的心灵。

但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却忽视了一些小细节的处理,如:背景音乐的选择问题,一篇介绍历史比较悠久的古典建筑的文章,却配上了一段抒情的钢琴曲,课堂营造的`情感氛围显得格格不入;针对故事情节设计的模拟主人公对话,本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是由于教师自己情感不够投入,语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学生情感体验不够;一段非常美的写景的片段,老师想通过自己配乐朗读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想象美妙的画面,可是却忽视了自己课前的朗读训练,读时语调生硬,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

因此,情境的创设要关注细节,从细致入微处着手,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使学习成为儿童心灵的追求。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3

语文课堂是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敢于打破常规、发挥自己想象力的课堂。老师在这课堂上扮演的是指导和鼓励学生表达、学习的'角色。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深知这一点,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并不能完全做到。特别是作为刚入职的新老师,把这种现象往往归咎为课堂突发事件。

我记得我刚接手六年级的时候,在一次课堂上,那节课讲的是《少年闰土》,我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他周围的玩伴都只能看见围墙四角的天空?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讨论时间,学生听了都很很认真、而且讨论得也很热烈。我看着这一情况很高兴,以为他们都是按照了文本去讨论。5分钟后,我提问一个比较差的学生,他的理解是因为作者的玩伴是近视眼。我当时听了有点生气,但我没有说什么,后来又叫了一位成绩更好的,他的理解有2种:一是近视二是被束缚,视野太窄听了他们两位同学的回答后,我心里虽然有点小小失望,当课堂毕竟回到正轨了,还是很欣慰的。

课后,我仔细想了一下,认识到不是学生没有把握好课文,而是思维的定势,使他们习惯于从生活中看见的常见事物去分析,去思考!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是去禁锢他们的思维,而是要去引导,挖掘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敢于思考、想象和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4

今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迅速完成了自己的家庭作业,并及时上交。批改时,我发现今天的任务完成得特别好,四十八本作业,一本都不少,真的值得表扬。

在离下课还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我决定让他们放松一下。刚好桌子上放着几根彩色的橡皮泥,于是我突发奇想,想让他们用橡皮泥作出自己最喜爱的东西,什么都行。同时,我也没抱多大的希望,看他们能做出什么呢?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可却没几个认真做。我一看,这可不行。又加了一点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做,下课之前我要挨个检查。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孩子们都在各自用心地捏着。首先完成的是刘子畅同学,他用棕色和黑色的橡皮泥捏了一只恐龙,样子惟妙惟肖,威武至极。得到了我的肯定和表扬后,他得意极了。接着,还有两位小女生也做完了,她们每人捏了一只熊,不一样的体态,却一样的憨态可掬,真是两个小可爱。她俩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紧接着,一件件的“艺术品”不断从孩子们的指尖中呈现,有圆耳朵,大肚子的外星人;有长耳朵,短尾巴的小黑兔;有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还有一只喜羊羊和一根棒棒糖......孩子们的童话世界真是太丰富了。

而获得最有创意奖的是王慧贞同学,她在短短的时间内,捏出了一间漂亮的房子,有门、有窗、有瓦,房子周围还有红的'花,绿的草,天空有几朵白云,还有一只飞翔的小鸟......多美的景色呀!其他的孩子都情不自禁地为王慧贞同学鼓起了掌,我也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下了孩子们的精彩瞬间,感动无时不在!

反思:

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哪!今天,我给自己也上了一课:看来,现在的孩子,智商还真不能小觑!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小看了这群孩子们!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给你特别的惊喜,让你有意外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5

当今的差异教学究竟指什么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差异教学是指在班级教学中,有效利用和照顾学生的差异,在教学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过程、评价等全方位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教学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小组与班级教学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测查与安置的统一,多元与整体协调发展的统一。在低年级中,每一位同学都一个等待挖掘的宝藏,只有认真实施差异教学,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低年级语文教育过程中实施差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达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低年级语文的学生,差异教学通过激发低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成功的领域,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好办法。它立足于我国国情——学生众多、教育资源不足,重点解决在班集体中“保底提优”的难题,追求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既能针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可以完成共性的标准;既能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也能强调合作共赢;既能注重认知过程,也能注重个性的其他方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6

这一堂课,是孩子和我最喜欢上的“口语交际”,我信心百倍的走进教室,这次交际的内容,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人际交际能力。我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多少人的帮助啊,一定会有话说,倒是现在的娇宝宝们,会关爱别人吗?他们会安慰别人吗?我心中很忐忑······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曾得到多哪些人的帮助?”一双双小手忽的一下就举了起来!“我得到过黄舒平的帮助。”“我得到过肖沁怡的帮助。”“我们都得到过杨老师的帮助”·······“是的,同学们,我们曾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你的,当时您的心情如何?”我见孩子们说的太简单,继续启发到。这一次,我让他们多考虑了几分钟,一会儿,李宗航举起了手,我对他轻轻点点头,示意他发言,他眼睛亮晶晶的,望着我,说:“我要感谢杨老师,是您教给我知识,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我的心里一直很感谢您,杨老师,谢谢您!”说完并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感动!接着,刚转来的张姝洁说:“我最感谢黄舒平同学,因为我刚刚来到这个班集体,对每个同学都很陌生,于是很孤独很寂寞,是她来到我的身边,真诚的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四(1)班,让我们做朋友吧!’现在我们是最好的朋友!黄舒平,在这里我要对你说声谢谢,是你在我最需要朋友的时候给了我珍贵的友谊!”黄舒平小脸通红,激动地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接着同学们都说起了哪位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哪位同学对自己的帮助。我在这一阵高潮过后,轻声说:“孩子们,其实,老师和同学都只是在某些时候给了你帮助,请你们想一想,除了老师和同学们,还有谁最最关心你们?关心你们的身体,关心你们的学习,是谁在下雪天会想到你是否会冷?是谁在你失败时给你鼓励?是谁在你生病时彻夜守护在你的身旁?谁最关爱我们,为我们付出最多,我们就该感谢谁,对吗?”听了我一席话,同学们都默默无语,我知道这是一片可贵的沉默。“我希望,你们能把对他们的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说出来,好吗?”接着,我就安排孩子们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小组推选一个人向大家展示,看谁说的感谢的.话语最真诚,最动人!我在其间巡视,听见有人说要感谢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人要感谢自己的爷爷、奶奶,(尤其是几个留守儿童),有人要感谢自己的姨妈,(妈妈在外工作,随姨妈住)······孩子们知道了感谢自己的亲人,不再认为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理所当然,我欣慰!!

忽然,我发现黄兆煜眼睑里满是泪水,她在拼命地抑制自己,不让泪水流下来,和她同小组的同学也眼圈红红的。我快步走过去,轻声询问她:“你怎么了?”她摇摇头说没什么,旁边的同学说:“她说的感谢她爸爸的话,把我们都感动了!”哦,原来是这样啊!全班交流的时候,他们这小组果然是她被推选上了!只见她慢慢走上讲台,站定,还没开始说,两眼就蓄满泪水,还有点躁动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 “不要紧,慢慢讲,把想对爸爸说的话都说出来,好吗?”我鼓励她。“嗯!”她乖巧的应到。“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爸爸,我从小就在爸爸深切的关爱和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爸爸不让我吃一点苦,不让我受一点委屈······”她停了一下,继续说到:“爸爸,身体本身就不好,可是最近他的身体,呜呜······”我知道她的情况,父母在她一年级的时候就离异了,她一直跟爸爸一起生活,她爸爸身体不是很好,得了比较严重的肝病,可是对她确实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又抽噎起来,“别哭,把话说完,好吗?”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颤抖,“他最近病情又加重了,前几天到武汉去检查了。爸爸一直最担心我的学习,可是这一学期,我的学习又下降的这么厉害······呜呜······爸爸,我对不起你!呜呜······”我轻轻地用纸巾擦去她的泪水,送她上位,才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大多数孩子也已经泪水涟涟,教室里唏嘘一片!

按计划,我下一步教学的内容是:在生活中,你遇到过需要安慰的人吗?你会怎么安慰她?我忽然意识到这正是我要进行下一步教学的最好素材和契机!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黄兆煜同学的爸爸,现在正遭受到了不幸,请大家来安慰安慰她,让她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几分钟过后,小作家向诗怡说:“黄兆煜,你不要哭了,人生那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你要坚强啊!”小诗人李诗睿说:“黄兆煜,你要知道,你爸爸最担心的是你的学习,你只要好好学习,考出满意的成绩就是你爸爸治病的良药,你爸爸的病一定会有转机的!”小淘气金利辉说:“我相信你的爸爸虽然远在武汉,但是心一定和你紧紧地连在一起,只有你快乐,你爸爸才会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坚强,不要再哭了,好吗?”小组长黄舒平说:“黄兆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一定要正确面对困难,相信你爸爸一定会早日康复的,你要有信心!”听着孩子们一句句暖人心的话语,我忐忑的心早已放下,谁说他们都是娇宝宝,只会等别人爱,不会爱别人?看着不断举起的小手,我知道孩子们都想对黄兆煜说上几句暖人心的话安慰她,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我于是决定让孩子们把你想对她说的好写在纸上,送给黄兆煜。那一次我发现孩子们写得极其认真,有的还在安慰她的话旁边画上了美丽的图画,有的把纸折成了千纸鹤的形状,祝她爸爸早日康复!有的把祝福的话语写在卡片上,满篇都是爱心······

我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原来,教育的契机,教学的契机,就在这感动的一瞬间!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7

周三下午是作文课,我把72个孩子带出了教室,来到了校园。

这次的作文主题是写自己的校园的。

课本中对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在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孩子们对于这个新校园是不熟悉的,因为学校搬迁,我们到这个校园才20多天。这20多天,我们孩子只是从大门,到教室,从教室到操场,这样的三点一线使步履匆匆的孩子不会有太多的印象,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参观一下我们的新校园。

一进入大门,宽敞的道路两旁一棵棵大树像是列队欢迎我们的卫士,它们挺拔的身躯,茂密的枝叶,英姿飒爽。孩子们问我:“老师,这是什么树呀?”我看着这绿色树叶间粉色的灯笼似的球球,一时无语了,真狠自己备课不到位。问了门岗师傅,人家说不知道。又问了几个路过的老师,也说不知道。我抓紧拍照发朋友圈,一会儿,有朋友告诉我这是栾树。我又抓紧从百度查找栾树的资料。

往里走,右手边是学校的.操场。天天在这里跑操,但是对于这个操场还是了解甚少。正巧,范彧老师正在上体育课,我请范老师给孩子们讲解操场吧。范老师说:“这是一个标准化操场,跑道里侧是一圈400米,有8个跑道。跑道里面又有8个篮球场,篮球场中间还有5个排球场。操场南段是一个小些的足球场。看台能容纳……”范老师一一给孩子们讲着,孩子们认真记录着,还有孩子抓紧计算着场地的面积。在操场的边上有桂树,八月的桂花香,小小的、黄黄的小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使我想到“桂林”这座城市就是因桂树而得名的,所以走进桂林,那种桂花的香味会伴你左右。操场的边上不但有桂树,还有银杏树,正值初秋,银杏树的叶子像是镶上了金边,真是不同夏天全绿的叶子,又不同于深秋金黄一色,风景别有一番情趣。

再往里走,我们看到孔子雕像,这时孩子不由自主地背诵起了《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然后,我又把孩子们带到了科技楼后面的树林间。这是一片方方正正的树林,林间树木多种,有白桦,有银杏树,有桂树,等等。在树林的正中间又有一座雕塑。这个雕塑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说这是一位知识女神,你看她的下面是垒起来的书本,飞翔的下方是体育运动浮雕,学习科学文化,有了健康的体魄,就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才可以在知识的天空翱翔。有的孩子说这是一位时间天使,我也注意到了上面雕刻的钟表,它预示着要把握好时间,珍惜时间,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有的孩子说:“我知道了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座雕像,你看左前面是图书馆,这是告诉我从书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说:“孩子们,你看你们说的女神的手里有什么?”

“是一颗星星。”

“是一颗北极星。”

“北极星永远指着北方。”

“这北极星又预示着什么呢?”我接着让孩子想像。

有的孩子说:“可能是让我们像北极星一样有目标吧。”

有的孩子说:“可能是想让我们像这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还有的孩子说:“可能我们要像北极星一样永远指定自己的目标。”

“孩子们,你们观察地非常细致,想像非常丰富,说得非常流畅,希望你们也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一直奔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好时间,拿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知识的天空翱翔吧。”我说了一大堆。

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又走进了图书室,他们向往着图书室能快些整理好了,能坐到那里静静地阅读,这是知识的殿堂呀!

因时间关系,我们只是看了校园的几处景点,还有体育馆,科技馆等等,下次我再带领孩子细细参观。

看到孩子们如此的有兴趣,观察如此的认真,记录如此的详细,想像如此的丰富,我也感叹自己的创意――时时处处皆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8

常听有人说,教师有什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阿!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来看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教师手上的工作能够停止,教师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还有一些教育人士说,人家外国教师的工作量要比中国教师大多了,但他们却忘了,人家外国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教师工作的繁重体此刻三个方面,一是繁重的作业,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多数都在搞超多的机械作业,领导逼着留作业,家长逼着看作业,教师两头受气地在批改作业里十分疲劳。二是名目繁多的^考.试,因为此刻的^考.试是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办法,所以,加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加强^考.试,于是各种花样繁多的^考.试粉墨登场,^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场,看卷,着实忙。三是复杂的学生问题,此刻,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孩子的思想十分复杂,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太多的艰难,应对社会众多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要求教师一个解决,教师搜肠刮肚,心里劳累,不言而喻。教师工作的繁重更多地是体此刻下课后,心理的沉重负担上,这种工作的无形延续让教师全天候工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备的。这种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但自我又说不得。因为,你一说累,就会有许多人反驳,农民会说,你能比我们挖土挥汗辛苦工人会说,你能比我们机器隆隆辛苦商人会说,你能比我们风险奔波辛苦有苦不能说,只能埋在心中。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9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0

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初为人师的那阵儿,我觉得讲语文很有意思,而批改作文却是令人头痛的事。学生的习作语言淡而无味、颠三倒四,读起来别别扭扭,读完了不知所云。偶尔发现一些可圈可点的精彩句段,也被先前的一片芜杂淹没,叫人顿失情趣。面对一摞摞如山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学生作文,却得硬着头皮看下去,机械地写着几乎雷同的`评语,真是苦不堪言。

一次,我一如平常边漫不经心地批改作文。边同一位老教师发着批作文的牢骚。在我唠唠叨叨之后,他却淡淡一笑说:“换一个角度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标准……把我们的眼光放低些,设身处境地想想孩子们的阅历和程度,说不定他们比我们当年还强呢?”我一时语塞,无言以对。愣了一阵,心慢慢静了下来,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继续往下批阅,突然,一个有趣的开头吸引了我:“星期天,大伯让我去果园帮他给树褪皮。”我只知道树需要保护,哪有破坏树的?我禁不住急切地看下去,原来给老柿树、老楝树褪皮后,它们会重新焕发青春,再结出累累硕果。没想到从学生作文中还能增长见识,真有意思!

突然间,我有了批作文的兴趣,竟慢慢走进学生所描绘的世界……细细阅读竟发现好多独特思维和视角。比如苹果里有五角星,杨树上结满了毛毛虫……我不再用应付和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的作文,而兴致勃勃地去欣赏,果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1

教师工作日志现象:

错别字是语文作业中出现频率较多的错误现象。汉字中的同音字、形近字往往成为错题中的“座上客”。如:

“倒水”写成“到水”;

“饱满”的“满”写成“漫”;

“霓虹灯”的“虹”字写成“红”。

我的反思:

1、作业错误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学资源是在教学中产生的。真实的教学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捕捉作业中的错误,认识和辨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寻求改正错误的方法,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手段。因此,我们说,作业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作业错误的教学价值,以坦诚的态度善待作业中的错误,充分发挥作业错误的“反例”功能,让作业错误这一资源为的发展服务,而不要用作业错误惩罚他们。

2、作业错误是改进教学的起点

在平时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一些我们常说“现在的学习不主动,懒、笨、粗心,我不知讲了多少遍,这题目还是错了……”这些话从某个角度讲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为什么我讲了许多遍,学生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到底学生哪里没有掌握?如何让学生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学定教”。作业错误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学习的效果,可以告诉教师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折射出教学内容是否落实到位等等。由此可见,作业错误是改进教学的起点。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根据的作业错误来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行为。

3、正确利用语文作业错误。

首先,重视错误思维的产生,找准错误原因。作业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样的错误,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和过程而引起,但的“错题”往往就是他自己真实思维的“流露”。了解这种真实的思维,才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我通过与“聊作业”等形式努力走近的思维,找出语文作业发生差错的原因。

其次,对错误原因进行归类,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我重点研究了在语文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性错误,对这样的错题案例进行分类研究。根据出错原因,对语文作业中的一些典型性错误进行归类,并提炼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2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转眼间已经工作快13个春秋了。回首这13年来的从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做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事语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爱我的学生,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

每一节语文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

等一等---”给拽住脚步。有时候是为个别辅导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解的疑难给拌住了,有时侯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很乐滋滋地倾听着、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下面我想将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件平凡小事与老师们分享。

记得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教的四年级一班的,在课堂教学上,我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一堂课上,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当时班上有几名男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甚至达到四、五次。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信心。试想,若是自己在学习时,老师也是不停地打断、纠正,那怎么不会感到气馁和受伤呢?那怎么还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呢?比如说,如果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是不会被吸进大脑。相反,当你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

在痛心我的教学失误后,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最后总结到,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任何尝试,我们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没有值得害臊的地方。我也喜欢你们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数学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表演会话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这是发生在我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件,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库,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

自从我当上语文教师,就一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大家都知道,“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的确,更是难点。为了改变以往教者枯燥,学者乏味的教学模式,我决心大胆尝试,让丰富多彩的识字游戏、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走进我的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地反思中,我的识字教学也在不断地创新,逐步地完善。下面,我就针对《称赞》一课的识字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教学经历。

近三年,我一直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其中,《称赞》一课的教学让我有了三次不一样的教学经历和体验。在第一年教学这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如:“板、但、背”等字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消、清”等字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识记,还有一些生字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如“椅”编成“奇怪的木头”;“傍”编成“旁边有人来”等。多种识字方法并用,使一部分学生当堂就掌握了这些生字,而且学生对编顺口溜这一环节很感兴趣,但我觉得这节课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因为在检查识字情况时,好、中等的学生掌握的较好,但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学得就不如我意,因此,当第二年再讲这课时,我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游戏识字法。在识记生字前,我边往事先画好的苹果树上贴带字的苹果,边说:“我们的好朋友小刺猬可喜欢吃苹果了,你愿意摘下这些苹果送给它吗?”这一情境的`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我再提要求:既要读准字音,还要说出识记方法才能摘下苹果。果然,在这个游戏环节中,学生识字很主动,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有更多的学生能在课上就掌握了这10个生字,第二课时复习时,我发现学生的回生率也降低了。他们的积极表现,让我感受到识字教学的乐趣,也让我品味到了“尝试”的一丝甘甜。

去年,是我第三次拿起这册书,在组内评优课选课时,我反复挑选,还是选择了这课。虽然上一年的教学方法效果不错,但是我更希望我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所以,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条全新的思路,课备完后,我跟组长张老师说了我的想法:我发现本课所要识记的生字都可以在课文的插图中出现,所以,我想让学生在完全没有接触课文时采取看图识字法。如:(出示课件简单讲解)让学生说出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教师随机出示生字或词语,同时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既符合“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的教学理念,又能使学生在看图识字的过程中简单的了解了课文内容,看似脱离文本,却正是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讲了这么多次课,张老师第一次为我设计的思路感到担忧,她说:“像这种完全脱离文本的识字教学思路咱们还没人尝试过,行吗?”听了这话,我也犹豫了,但我想起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在已成的事业中逗留着!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试试。张老师也很支持我的做法。课讲完后,我的反思中总结到:课讲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也高,识字的效果也很好,在去掉拼音读词语时,只有极少的学生读不上来。但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如:1、我还可以让学生用已有的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接近课文内容,为阅读打好基础。2、前面的识字部分花去了太多时间,以至于读书不够充分,在文中再次识字的环节就显得仓促敷衍,没有达到很好的巩固效果,因为时间把握不当,没有完成第一课时的阅读任务。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不足之处。虽然这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成功效果,但我也没有因此而郁闷,相反,我却很开心,是因为我觉得:尝试,就是在挑战自我,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的反思,才会有进步、有创新。我想:在领导的指点和鼓励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在我自己不断地努力下,我的挑战,我的创新,终有一天会结出甘甜的果实!

常常听到有些老师在这样抱怨“这语文课没法上了,学生一个个都不说话,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也是个语文老师,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抱怨,抱怨学生不爱发言,抱怨课堂气氛太沉闷,抱怨为什么会教这样一群孩子。看了下面的案例也许你的看法会有所改变。

上课的是一群一年级的小不点,天真、可爱,看见有许多人听课也不会显现出高年级学生的紧张,反而更加活跃了,一次又一次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看来表现欲都很强。他们稚嫩的童音,可爱的咬舌儿,天真的答案,营造出了轻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整节课下来,听课的老师觉得轻松、有趣,上课的学生就更是乐在其中了。

看到他们精彩的表现,我不禁会想: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爱举手,爱发言,爱表现呢?难道他们就不怕错,不怕被笑话,不怕挨批评吗?

细心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注意到了这样的细节:老师让学生用“香”字组词,一名学生手虽然举得很高,但站起来说出的词却是上一个同学刚刚说过的,可老师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问“你能再说一个词吗?”,学生想了一下说出了另一个词,老师立即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真棒”。还有的学生起来发言时兴致勃勃,但说了半天和课上的问题竟没一点关系。老师虽然也努力地在听,可看得出来她和我们一样不知道学生要表达的是什么。可老师没有着急地逼问学生,更没有训斥他,而是温柔地说“你要是愿意的话,下课可以把刚才的话再和老师说一说”。还有的学生老师刚一提出问题,他立刻就举起手来,可真让他回答时,他却说不出来什么,或者干脆说不知道。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都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不能原谅的,可老师却很亲切而大度地让他坐下再想想。

想到这儿,我终于知道这些可爱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爱举手,爱发言,爱表现了,就是因为他们不怕出错,即使说错了,也没有人会笑话他们,更没有人会批评他们,所以他们才敢那样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

新的教学理念总是强调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可怎样才能平等呢?如果老师总是站在一个评判对于错、是与非的评判者的位置上去和学生进行对话,可想而知,这样的对话又怎么会有平等可言呢?

希望那些和我一样爱抱怨的老师从中能有所感悟,从现在开始,丢弃我们的抱怨,放低我们的姿态,收起我们挑剔的眼光,去和学生进行真正平等的对话吧!毕竟敢说才是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不要让我们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和威严抹杀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积极性。改变,先从我们自己做起!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3

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xx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在所聆听的三堂阅读指导课中,我认为梁春萍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就是一堂很好的读书示范课。

1、结合语境理解。梁老师的读书内容安排的是“三读”——读词、读段、读全文。

一读词语不是机械的读,而是带着对词语的理解读,把词语读得有声有色之后,让学生用所读词语来说说课文内容,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对全文有了整体的认知。

二读段落声情并茂,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课文朗读,可谓是层层递进,不仅对文本语言的深层挖掘丝丝入扣,更是在每一次的挖掘过程中循循善诱,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处。学生在深有感触之后,情感的迸发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每次朗读都是文本与心灵的有效对接,读得也层层深入。

2、超文本链接。梁老师的课中出现了三次超文本链接:《世说新语.方正》;引用季老的话“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纂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是为了保存当时的感情”;《赋得永久的悔》(片段)。

我认为最成功的莫过于链接《赋得永久的悔》。梁老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表现作者“终天之恨”的句子与《赋得永久的.悔》进行了成功对接,学生在超文本链接中更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终天之恨,之悔,之痛,心灵深处一次次受到了强烈的震颤,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每一次读成了课堂的亮点。

3、深情渲染。能否把学生的读引得入情入境,首先教师得参透文本,深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感动又如何能感动学生呢?梁老师在情境创设中的一个杀手锏就是自己的声情并茂。通过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沉痛、哀伤的情绪,梁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的情绪慢慢沉入到了文本的情感之中,更通过音乐的催化,为情感的营造推波助澜。整堂课,学生心随文动,仿佛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深处与他恨并痛着。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用心营造,有效朗读,那么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这样的课堂怎能不奏出精彩的华章呢?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4

心得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应做到:

第一,应提供给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现今社会,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一旦离开家庭这把保护伞,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根本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再加之,成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大都把孩子关在家中,即使是邻居,孩子间也互不往来。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还谈何人际交往呢?所以,提供机会让小学生与同龄伙伴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伙伴群体,给他们交往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逐步学会友善地对待同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性,促进其情感成熟。

第二,给学生提供与成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与父母和老师交往的机会。小学生都善于模仿,他们随时随处都在关注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并试着去尝试。因此,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社交。同时,还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与成人的交往活动中来,体验到在社会中应尽的职责及应承担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为今后的生活创造良好的心态。

最后,要让小学生回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加强他们与社会大众的交往。学校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回到社会的怀抱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学会与他人相处。学校还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在活动中增强自己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15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仅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毫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赶海>这一课,在朗读第一段及最后一段的歌词部分时,让学生改读为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雪儿>这一课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有意识的把"我"对雪儿的呵护,雪儿终于可以展翅飞翔时的`样子等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同学们还不停的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荷花>这一课中,我先自已画一幅很好看的荷花,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单从课文上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此还是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