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学习

皮影戏的皮是什么做的

学习2.3W

主要是用羊皮、驴皮或其它动物的皮毛所制成。

皮影戏的皮是什么做的1

皮影戏的皮是用动物的皮做的,主要是用羊皮、驴皮或其它动物的皮毛所制成,有时也会使用纸板。在制作皮影前需选取大小合适的动物皮毛,将表皮的毛与血去除,再经过药水浸泡变成半透明状态,涂上桐油后描绘图案,用专业刀具把图案雕刻出来,最后上色。

通常皮影都是分几个步骤进行完成而不会选择一步成功,各个部分雕刻完成后再使用线连缀而成,这样在表演之时才会活灵活现犹如真人在幕布后跳舞一样。

皮影戏一般集中在陕西或者宁夏一带,而演皮影戏的人最为重要的就是唱功和手上皮影的操作,这些可以算是皮影成败的关键,这门艺术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有所建树。

皮影戏通常是以兽皮或者纸板所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它的演出为光、影、乐的综合呈现,所以,有着舞动的光影之称。皮影影具就是可以让光影舞动基础。

皮影戏起源于哪个朝代

1、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孝义是中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

3、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

4、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

皮影戏的皮是什么做的
  

5、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

6、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7、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

8、发源于中国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9、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10、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11、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12、据现有资料显示,北京皮影始于9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

皮影戏的皮是什么做的2

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

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

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

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历史

不少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方士李少翁进言说他有招魂之术,并设帐弄影以招嫔妃李夫人之亡灵。

正如陕西皮影的流传:“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另一说亦与亡灵有关,唐代俗讲僧在佛寺利用灯影说理和超渡亡灵,因此推断皮影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无论如何,皮影戏至宋朝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与水平,而且相当盛行。南宋时,杭州更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

皮影戏的皮是什么做的 第2张
  

至元代,军队更带同皮影班子随军远征,将皮影传到中亚的国家;在13-15世纪,由西亚再传到欧洲各国。皮影盛行于关中一带,传统剧目就有计数百本,唱腔则多达几十种。

皮影戏于明朝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明末清初,皮影艺术与道教结合,产生了环县道情皮影。

至清朝,皮影艺术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大户人家,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安置精工影箱和私养影班为荣。

但在清朝后期,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场聚众起事,曾出现禁演影戏和拘捕皮影人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民不聊生,皮影更一蹶不振。不过在抗日战争中,福建漳州就以皮影戏来宣传抗日的'斗争。自中国解放后,残存皮影戏班和艺人,在当时政府的扶持下,得以复苏。

虽然皮影戏得以复苏和发展,但仍受电子影视和流行文化所冲击。

中国的皮影艺术经过长期的流变,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诸如山西皮影、陇东皮影、陕西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等,各自反映出独有的风格特色。在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一度广受欢迎。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等。

标签: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