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阅读

小学教学随笔(精选15篇)

阅读1.82W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教学随笔(精选15篇)

小学教学随笔1

一、练习形式要多样,保持运动兴趣。

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在做投掷垒球练习时,我设计了一个“战斗”游戏,利用垒球做“手榴弹”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后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又发展了学生的投掷能力。教师则恰当点拨,在这种欢乐有趣的练习氛围中,教学活动轻松愉快,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爱好得到了发展,兴趣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今后的体能发展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小学教学随笔2

如今,我如愿以偿的站在了讲台上,成为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现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教育教学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去深思,去探索。通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我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单词、句型的概念化解释和程序化分析,那样只会使教学内容平淡、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使他们原有的兴趣和信心很快丧失殆尽。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呢?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一、勇创双语教学特色,营造英语氛围

1、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地说汉语,而是以英语为主体,利用手势、眼神、动作、音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景对话,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通过这种方式组织教学,能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营造语言氛围,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表达的习惯。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教学应该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可通过课堂表演来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营造一方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并且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每位学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求学生在学校见到老师、同学,用英语打招呼;在英语课堂,尽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课外,也要鼓励孩子们尽可能使用英语。把英语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学习的延续。

4、反馈信息、即时巩固。 英语的听、说训练一定要做到反馈及时。在教学中,学生对刚学的内容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但若不及时巩固,不仅会很快遗忘,而且会使学生在听、说中的错误与偏差得不到及时纠正,以至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相应的表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功、合作发展。

3、关注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正确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一次小小的突破成为他们进步的基石。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交流和探索,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做到教学相长。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结合语言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运用来深化学习。

3、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各自的不同状况进行查漏补缺。

四、实行激励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1、注重教师的客观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激励。

2、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分析,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英语,并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其中,听、说训练尤为重要,训练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儿童学习外语的方式、内容与成年人应该有所不同。他们喜欢玩,喜欢唱歌、画画,喜欢表演和游戏;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和想象。所以,英语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步和完善。

小学教学随笔3

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以多年的体育课堂教学经验,自认为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应该能绰绰有余,对刚入学一年级新生的课堂纪律的要求不能太高,学生上课时有些小吵小闹也无可厚非,反而能营造出一种热闹、活跃的课堂氛围。可是经过这几周的观察,我发现体育课堂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状况。

很多时候上课前跟学生讲好的一些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只能听一会儿,一走、一动、或者一到操场上就全变味了,比如在教室集合排队的时候我要求脚并拢、手贴紧、嘴闭紧。走的时候要眼看前方,紧跟队伍、不能碰到别的同学、不能讲话等。很多同学做的都很不错,可是等带他们去操场路上的时候就乱了,队形散了,跟不上队的,说话的,和别的同学玩耍的,搞的经常有学生在打“小报告”。老师:他推我,老师:他踢我等等。这些问题经常让我哭笑不得,有的时候从教室到操场的路上我甚至需要走走停停,整好几次队伍。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我在集合整队的时间就用去了四分之一有些班级甚至更多。那么还有多少时间让我用来进行其他内容呢!

七八岁的.小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的集中,如果在纪律方面浪费的时间太多,那么在教学环节就会有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学生肯定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时间久了孩子们还会喜欢体育课吗?还会喜欢体育运动么?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

俗话说:“要上好一节课,不是看你老师怎样表演,而是看老师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配合”。老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题,教师要用一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心去融洽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做练习、一起玩游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做个旁观者。要用语言,用行动,去引导、去讲解、去沟通,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坚持不懈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尤其是体育课的习惯教育,如集合时要求快、静、齐;报数时要求声音洪亮,快速连续。用宽容的心走进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小学教学随笔4

星期一早上,我走进教室,一名组长跑来告诉我:小南作业没交。我立即叫小南过来,询问原因。他说:“我的作业早晨进来不知被谁擦掉了?”我一听,火冒三丈,谁这么坏,竟敢做这种事?我一定要把他揪出来。我忍住火说:“你把作业本拿来给我看。”他走下去,翻出一本本子说:“就是这一本。”我一看,本子上干干净净,哪有什么擦掉的痕迹。我生气地说:“怎么回事?”他接过本子,一脸无辜地看着我,说:“老师,我真的做的,本子可能掉了一页。”我这时怀疑他说的话了,立即数了数本子的页数,一页也没缺,我提高了嗓音说:“你说谎,本子14页,一页也没少,是不是作业没做?”他带着哭腔说:“老师,请你相信我,我真的做的,也许本子落在家里了,我明天带来。”换作其他同学,我会打电话给他父母,证实一下,或叫他们送来。可是小南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从小由奶奶带着,而奶奶对孙子非常宠爱,每次都相信孩子所说的话。看着他那无邪的眼神,我换了一种口气说:“那你今天先把回家作业补出来,明天一早把找到的作业交给我。”他点点头,我希望他说的是真的。

第二天一早,我一踏进教室,就问他要作业,他说回家忘记找了,并保证明天一定交到我手里。看着他一脸诚恳的样子,我就再相信他一次吧。我说:“那你今天一回家就找,千万别忘记,如果再这样,老师就不相信你了。”他一个劲地点头。放学前,我特意叮嘱了一遍,但愿他没撒谎。

今天早上,我一走进教室,他就扬起一本作业本,跑上来说:“老师,作业本找到了。”我一看,正是周日的默写和抄写作业,我将信将疑:“真的是你星期天做的?”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心生一计,严肃地说:“你说谎,我一眼就能看出作业本上的字不是周日写的,是不是昨晚补出来的?”他脱口而出:“不是的,是今天早晨做的。”“你终于说实话了,现在告诉我,星期天的作业有没有做?”“没做,老师,我也是迫不得已呀,怕被你批评。”他哭着说。“你以为你撒了谎,老师就查不出来了吗?就不会批评你了?”我生气地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如果再这样,你马上拉我到校长室开除。”他举起右手,信誓旦旦地说。我又气又好笑,“你以前是不是经常撒谎?”“不是的,我以前偶尔撒撒谎。”你看,多会用词呀:“迫不得已”、“偶尔”,真是说谎话不打草稿。我严肃地批评了他,给他讲了“狼来了”的故事,让他明确说谎的害处,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说谎了。

小学教学随笔5

前不久参加一所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课一开始,通过一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教师通过看、比、摸、想等方法,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了一些认识后,接着进行联系生活,在具体运用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镜头1】

师:大家猜猜黑板有多大?

生1:2平方米。

生2:4平方米。

生3:……

师: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量一量。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准备量黑板的长度。因为教师已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此时,我发现老师迟疑一下,可能是感到一个人米尺不太好拿,再加上如果有学生参与可能更能体现量的真实性。因而,邀请了一名同学上黑板来帮老师。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合作,老师带着学生沿着原来黑板上所画的正方形最下面一条边,量一次问学生一次。

师:几个了。

生:1个

再量一次,又问。

师:几个了,

生:两个。

师生合作从黑板的最右一直量到最左边,用米尺量了三次。此时,老师告诉学生。

师:黑板大约有3平方米。

下面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疑义,师生均认同这种量面积的方法。

【镜头2】

师:大家现在猜测一下你的课桌有多大?再量一量,课桌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马上拿出的直尺,用尺沿着课桌的长边一路量下去,很快有学生说面积是几厘米。

【思考】

用米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肯定是不能。其实,这位老师也不是想用米尺来量黑板的面积,而是想借助画在黑板上的1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测量黑板的'面积,但黑板上的正方形不能拿着去量,只好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从而推导出黑板有几个1平方米。

然而,这些想法都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学生无法感知,教师在活动之初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老师为了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交待环节,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可以用直尺量面积,出现了练习中许多直尺量课桌面积的现象。

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教学行为呢?

首先,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一些对于成人来说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与道理,在孩子看来往往是不可理喻的。正是我们成人能把量的过程中的一米看成量出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而在学生的眼中,你只是用米尺量了一米长的线段,他们根本没有与原黑板上的正方形建立起相对应的关系。从而,让他们错误地理解用尺能量出面积的大小。

其次,学生没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晰表象。教师在教学1平方厘米时,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到大小;在教学1平方分米时也是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进行的,学生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在教学1平方米时,教师只是在黑板右上角画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虽然也直观,但与学生有距离,学生的感知一定是模糊的,形成的1平方米的表象自然两样也是模糊的。此时,你用米尺来量面积,反而容易让他们把米尺与1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

再次,教师的心中没有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进行。正因为有这样原因,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成长历程的舞台。然而,老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怎样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只照自己的想法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跑,跑对了路还好,一旦跑岔了道,就会出现用尺量面积的问题了。

小学教学随笔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这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变化,也是学校职责和功能的一次变迁。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策权和选择权,学校享有开发课程的权利。承担开发课程的义务。为此,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开发校本课程,既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课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一、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理念是实践和行动的指南。学校、教师或教师群体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凸现下列基本理念:

课程现:课程是教育情景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具有生成性。

学生观:学生不仅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

教师观: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有利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创生,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怕发展。具体概括为:

1、执行与开发。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2、利用与开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广泛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开发各种素材资源。如组织访谈,对话活动,实行各种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3、发展与开发:课程开发应立足于发展,以发展为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不能为开发而开发,开发校本课程要凸现办学特色,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需求。

三、校本课程开发时空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即以学校为基础或基地开发的课程。设计课程最适宜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地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可以是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课程决策的分享。国家制定严密的课程计划,地方执行,同时,在课时安排上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着重解决满足学生、学校和地方的需要问题,即解决“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的问题。

四、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十分严肃的`事情,为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必须确定开发目标,明确指向。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l、国家课程目标的落实。校本课程要与国家课程保持高度一致,并视其为国家课程目标在一些方面的具体化和明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国家课程目标的丰富和拓展。2.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有良己办学的个性理念,教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有自己个性化,学习方式。校本课程要突出特色,彰显个性。3、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性。校本课程必须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和发展中的不足、缺陷,校本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时空。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从开发目标、开发主体,到课程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创生性、自主性和适应性。

创生性: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文化。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在教育情境中师生交往互动中能生成课程。如对课程内容的重组、调换、再加工等。

自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别于验证性国家课程的实施。国家课程强调落实前提下的完善,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自主选择目标、自主选择开发方法、自主选择开发课程内容,如心灵艺术教育、少年军校、书法艺术等。课程实施和管理都有浓厚的极具个性的校域文化色彩。

适应性:校本课程,凸现的是学校办学特色,师生发展需求;整合的是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资源。因此,校本课程建设要立足于解决学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课程目标要贴近教师学生“最近发展区”,课程内容要贴近师生生活实际。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列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补偿,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

小学教学随笔7

一、“感”鸟

首先从大的方面让学生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此环节中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体现出鸟——人类——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其次以放影片方式展示不同种类的鸟让学生认识、掌握鸟的外形特征,如椭圆的身体、长长的尾巴、漂亮的羽毛等等,为下一步制作做好铺垫。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深深感受了鸟。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鸟有了人性化的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也有人类样式的生活和情感。通过感鸟也对鸟的结构、特点也有了整体的了解。

二、“谈”鸟

感悟之余就是运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去表现鸟,教师这一步可以先出示自己制作好的纸筒,请同学讨论用老师手中的纸筒怎样制作出一只漂亮的小鸟,学生自由发言,通过交流学生不难总结出,剪、刻、折、装饰的技法就能很快的完成一只小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是森林的保护神,你准备怎样体现鸟是人类的朋友呢?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谈论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如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做一只能背着书包踏着滑板车的小鸟,这样小鸟就和我一样,天天上学、放学,我们就可以成为好伙伴了;有的学生说我要做一只头戴军帽手拿宝剑和盾牌的小鸟给他起名叫森林小卫士,这样他就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了;还有的学生说我要做一只手拿小花伞身穿漂亮衣服在林中漫步的小鸟。通过谈鸟打开了学生的设计思路,为下一步的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做”鸟

感鸟、谈鸟最终还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那就要动手制作。在本课中对于制作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可用多媒体简单展示纸筒小鸟的制作步骤,如卷筒、剪尾巴、翅膀、眼睛等,接下来组员讨论确定自己的制作主题,组长分工,组员齐努力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制作的一些好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如有的同学想到了要给小鸟制作一个漂亮的.环境、有的同学能联系以前所学的小伞知识,给小鸟撑起一把漂亮的小花伞等等,通过教师语言的点拨,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四、“说”鸟

通过次环节,旨在让学生解说自己的创作意图及制作技巧和技法,让全班学生通过交流共同提高。让每个小组选一名组员对本组作品进行解说,如有的小组为自己的作品写了这样的解说词:在茂密的森林里,虫害泛滥,我们小组制作的是一只手拿红缨枪,头戴皇冠,身穿铠甲,拖着长长尾巴的森林卫士,在色彩方面我们选了红黄绿作为主色调,使作品更醒目,艳丽,特别是他那用红黄绿制作的大尾巴,除了有洒脱、轻盈的美感外可以当作装载物品的工具,可以把杀死的害虫带回家给小鸟吃。通过自己的解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作品除了美观以外的更深刻的作品内涵。

五、“评”鸟

评价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及语言组织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参与评价,我特意设计了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搭配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提问之以奖等。要求全班7个小组都能积极针对作品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此环节学生们进行得可谓紧张激烈,如有的同学在评价森林小卫士时说:这件作品想法很好,把小鸟比喻座小卫士,拿着红缨枪保护着美丽的大自然,作品很醒目,但色彩感觉太艳丽,如果是小卫士色彩应该在庄重些会更好,作品在制作上还应该更精细写这样就更完美了。就这样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评出了最佳创意奖是“森林小卫士”、“T形台上”由于色彩搭配精美制作细腻包揽了最佳色彩搭配奖和最佳合作奖。这就是美术课充满激情与挑战,充满自由与欢乐的美术课。

六、观鸟

带领学生手持作品,走出教室,把制作的小鸟放在树杈上,一起观赏。时不时还飞来几只真的小鸟,有学生开玩笑说:“吓坏它们了,什么鸟这么漂亮啊!”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作为老师还有什么奢求的呢!

以上是我在上课中的点滴体会,在授课过程中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撰此文旨抛砖引玉,希望各位在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教学随笔8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会使这个世界如此精彩。”是的有个性的人,无疑是有人格魅力的。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很是赞同,我也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时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方面是表现得很突出的。可在一次语文课堂上,却发现原来自己的教学思维仍然是那么的'循规蹈矩。

按这种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而出现的问题:课上实施过程描述,记录结果。

正当我准备让大家好好品读孔子的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时,我突然听到前排的一个学生在小声嘀咕着:“我觉得他这样做不好”。听到这种评论我震惊了一下: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是不是故意捣乱。我走到这位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能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吗?”这位同学平时胆子比较小,他可能觉得自己说错话了,望着我不敢开口。我当时也以为他是随口说说,又怕耽误课堂上的时间,就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原本认为这是在课堂上出现的极平常的事情,所以一直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我在批改作业时,他的一则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上了《孔子拜师》这一课,课文里说孔子为了求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几个月步行找到老子,老师说我们要学习他这种艰苦学习的精神,可我觉得,孔子为什么要步行浪费那么多的时间,他这么好学,完全可以坐马车快点找到老师,这样争取了时间,不是可以学得更多吗?何等独特的见解啊!

小学教学随笔9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习题]:

1、教材上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包装盒,从里面量长是28厘米,宽20厘米,体积是11。76立方分米,爸爸想用它包装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18厘米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得下?

[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与体积有关的问题只要算出它们的体积就行了,因此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根据体积的关系来考虑。

师:你们认为怎么判断是否可以装得下?

生:应该比它们的体积。

生:只要包装盒的体积比玻璃器皿的体积大,就能装得下。

生:先算出玻璃器皿的体积:25*16*18=7200立方厘米,再和包装盒的体积进行比较,11。76立方分米=11760立方厘米,包装盒的体积大于玻璃器皿的体积能装得下。

[分析]:

教材上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正好可以用体积的关系来进行判断,但在很多情况下,依靠这种关系进行判断却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呢?针对学生思维出现的障碍,我又出示了以下题目:

[习题]:

2、一个长方体纸盒,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4厘米,它能否装得下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玻璃器皿?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马上想到了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并列出了算式,得出能装得下的结论。真得能装得下吗?我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

生:能装得下,因为纸盒的体积比玻璃器皿的体积大。

生:装不下,纸盒的高好像不够长。

生:装不下,玻璃器皿的高有5厘米,而纸盒的高只有4厘米。

师:纸盒的体积不是比玻璃器皿的体积大吗?

生:体积大不一定就能装得下。

生:只比体积还不行,还要看它们的长、宽、高。

生:只要纸盒的长、宽、高比玻璃器皿的长就装得下。

生:一样长也行。

生:这道题不用计算,只要比一比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就知道装不下了。

师:看来,判断一个纸盒能否装得下,不能只看体积哟!那第一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生:比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生:先算出纸盒的高,再进行比较。

生:先用纸盒的体积除以它们的底面积,算出高是21厘米,纸盒的长宽高都比玻璃器皿的长宽高要大,所以装得下。

[分析]:

经过一正一反两道题的判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冲击,原有的认识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学生已经认识到不能完全根据两个物体的体积进行判断,还要根据它们长、宽、高的关系进行判断。但学生现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如何让学生比较深入的把握这类问题的'本质呢?我又抛出了另一道题:

[习题]:

3、一个长方体纸盒,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4厘米、5厘米,如果将棱长是2厘米的小礼盒将装进去,最多能装多少个?

生:大体积除以小体积,正好可以装15个。

生:应该装不下这么多,高不够长。

生:不能只看体积,还要看高的长度。

生:高的长度只能装两个,所以高只能看成4厘米。这样就是6*4*4=96,只能装12个。

生:还可以这样看,长能放3个,宽能放2个,最下面一层就可以放6个,高只能放2层,最多只能装12个。

[分析]:

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不由的想到用大体积除以小体积,通常情况下,用这样的方法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但只能限于长、宽、高都附合条件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这样的方法是行不能的,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只有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矛盾,从而自主发现这并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考虑两个物体长、宽、高的关系,通过它们的关系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

其实,在学生的各种练习中,像这样比较类似的问题有许多,但平时都是将它们独立完成,很少深入其中,进行类比,发现本质问题,如果每天在教学前都能提前浏览学生的练习的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大有好处的,那么教师不断地讲,学生不停地错的问题也会得以避免。

小学教学随笔10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是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对有规律的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事物的规律。本课通过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探究规律─应用规律─总结感悟这五个环节组织数学学习活动。

一、感知规律

新课伊始,先出示一组没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就很难确定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再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学生把图形的规律弄清楚了,就很容易确定下一个图形。这里,通过用一列没有规律的图形来垫托另一列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感知规律,以规律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发现规律

接着出示的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和汉字“看世博知世界”,让学生发现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发现这两道题的排列规律,都是有几个图形或汉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通过这样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周期现象的规律表现为几个事物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其中“看世博知世界”这组汉字,契合上海世博的主题,意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数学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探究规律

探究规律,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师首先通过设问,激起学生思考,如“现在可以看见几组?”“现在可以看见几盆?”“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从而明确研究对象、教学次序、观察内容。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学生说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从左边起,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从左边起,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

例题教学重在发现、探究规律,如“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左边第13盏、第23盏、第93盏彩灯分别是什么颜色?”以及“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是让学生根据分别看到盆花、彩灯以及彩旗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所问的盆花、彩灯、彩旗都没有画出来,它们的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教学时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和采纳,要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择。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图”,会感觉比较麻烦,如果花的盆数再多些,比如:想知道第100盆、1000盆花的颜色,画的也更多,就很麻烦了,画图几乎是不现实的了。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学生也会感兴趣。而在接下来的问题解决中,学生体会到还是计算方法最常用。但对“用除法计算”会感到比较难一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先分组(确定除数),再计算,根据余数作判断,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要给学生指导: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是第几组第几个?如盆花排列问题15÷2=7(组)…1(盆),表示第15盆花是第8组里的第1盆,是蓝花。又如彩灯排列问题13÷3=4(组)…1(盏),表示第13盏彩灯就是第5组的第1盏,是红灯。再如彩旗排列问题23÷4=5(组)…3(面),表示第23面彩旗就是第6组的第3面,是黄旗。比如在研究彩灯排列问题时,我设计了题组(便于比较辨析),问:第13盏、第23盏、第93盏彩灯的颜色?先计算,再比较,学生发现:这里余数是1,就一定是红灯;余数是2,就一定是紫灯;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就一定是绿灯。

总之,关于周期问题,一般通过分组和比较,明确每个周期的内容。常用有余数除法,弄清指定的事物是某个周期里的第几个,从而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四、应用规律

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安排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设计了○●○○○●○○○●○○○…同样的图形,却有4种不同的分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起点找,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不一定从左起第一个开始,防止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认识趋向全面。但有一点要明白,由于序列有头有尾,所以分组只能从左边开始。

最后,学生自己设计规律,把设计方案的第16个涂色,而图形却不完全一样?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规律”。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重在“悟规律、找规律”,而非计算。

小学教学随笔11

本学期我是担任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使我的感触很深,一年级的学生确实真的很不好教。一年级的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海影响性格的发展。那么应该培养那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其次要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

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孩子拿来钟表,以游戏的形式演示:1号起床的时间是7:00,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位置,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这样,学生既能准确认识了时间,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然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分析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位置”这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笔”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2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数学教学,我发现不少学生已经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生活实践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学生学好数学是为了未来更方便的应用,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小学教学随笔12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用于现实生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小学教学随笔13

小学作文要求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综合运用字词句篇来表情达意。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也是一项需要付出一定创造性的劳动。有首歌中这样唱道:“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永远的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文之痛,品尝了作文教学的酸甜苦辣,很多孩子也是谈之色变。在作文教学之路上,我一路磕磕碰碰,蹒跚而来。

新学期开始,面对刚刚接手的班级,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学生的语文基础差,作文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我想,这也许是学生不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吧,过段时间就会好的。虽然心中有几许担忧,可还是没多在意。期中考试试卷一下来,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全班近六十个孩子中,只有大约二十个孩子的作文成绩合格,其它的'孩子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三言两语,要么东拼西凑。我有点慌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不是适应,而是我的教学方法有误。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过了几天,一节早读课上,我让班上的领诵员史睿给同学们念一篇童话,题目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一是提高孩子们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二是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念完后,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突发奇想,让他们写一篇作文。

小学教学随笔14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小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小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小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小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小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小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小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小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小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小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小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小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小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小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小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小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小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小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小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小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小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小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小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小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小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教学随笔15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六年级“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现在的天气情况,说说青蛙是因为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请他们发挥想像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我们又可以做其他要冬眠的动物了。这些作业,所花的时间不多,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叫他们都带领动物去冬眠,童趣一点的语言原来以为六年级学生难以接受,但我的顾虑却是多余的了,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二、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六年级的美术课有一部分是关于“戏曲人物”方面的训练,我们南方的孩子,普遍对京剧感到陌生、遥远。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角色觉得陌生而枯燥。我给他们讲了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及时放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影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非常认真,积极性高涨。我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图,故意弄得比较幼稚,让他们也勇敢地进入了创造领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课安排得当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发展想象、探究技法、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目。纵观现行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难以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教学中重视审美结果的获得,忽视审美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入,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美理和审美能力,影响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热情。为了改变这—现状,对欣赏教学进行实践性的研究,立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美功能,让童眸映五彩。

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它不仅重视教师教材的作用,而更重视学生自我的作用;不仅重模仿,而更重视创新;不仅重视知识,而更重视创造。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我在课堂上,实施了愉快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又针对小学生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缺少韧性心理特征,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采取了适合儿童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所以给学生上美术课时,我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上课时,利用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艺术并不神秘,就说画画吧,这个行为可以使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下子拥有一个自由叙述的途径,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心灵的秘密对话,甚至先于语言。

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家长一定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它,扶植它。孩子总是不容易专注,因为孩子是真正感性的,孩子敏锐的感知着周遭的一切动静,可是一旦对某种行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一下子安静专注了。孩子精力越集中,创造力就越强。

美术课的实质,除了培养孩子的视觉美感,更要帮助孩子寻找一种特殊的,开放的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角度,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来取代孩子新鲜自由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总会过去,有些孩提的感受没有了,但勇气和本能,还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却是完全可以保留下来的,正像马蒂斯提倡的那样,毕生能够像孩子一样看世界的勇气是很可贵的,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也丧失了每一次可能的独创性的表现。

总之,美术教学要通过美术学科具有情感性的基本特点,注重情感,以情动人,突出感受性,使学生想创新;要鼓励学生面对美术作品,善于表达各自的审美体验,注重内涵,突出表现性,使学生敢于创新;通过采用探索性、自主性、发散式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出创造性,使学生会创新。 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老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学到新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如何更好把小组合作的融入课堂中?在思考的同时,我又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及课外的学习探索、实践与反思,我认为想上好美术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教学是重点,“合作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根据课型“合作互动”,通过互助互动有利于解决问题。第二、根据重难点,“合作互动”,抓住课中的难点展开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应用集体的智慧,较轻松地解决了难点。第三、结合作业,“合作互动”,美术作业与其他作业不同,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因此,作业的完成应

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质量。

“合作互动”,的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做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

新课程强调,新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之成为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那些只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以很难胜任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加之现在的小学生的美术素质的普遍提高,他敢于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见解,他们把更高要求赋予了我们教师,由此,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有真正意义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能,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那么,当今的教育形势需要怎样的美术教师?

打开江苏版小学美术课本,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除了本学科知识外,还涉猎到科学、文化、生活、人文以及现实生活等方面,高度体现出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美术学习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所以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的独献,同时美术课程也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由此,小学美术教师仅用本学科的技能与理论来“教书”是完全不够的,更不用说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所以,美术教师的知识面要尽量广一些,杂一些,深一些。在专业技能方面,应该做到“一专多能”。所谓“一专”,是指美术教师应精通一项技能,无论是素描、油画、国画、水彩或手工。美术教师要“一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美术要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需要用理

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理论认识,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评价和创造的能力。所谓“多能”,指美术教师的能力应全面,包括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水平,乃至是其它艺术学科的技能,如音乐学科的一些素养,这些能力不求过于高深但求实用。于漪先生说得好:“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好一桶水。———这是真话,不刊之论。我要补充的是?除了准备好这一桶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每天去向源头汲取活水”。因此,我们美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平时要加强美术文化修养,多看美术史及专业理论书籍,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注重人文素养的学习和积累。这样才能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的领悟水平。

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由于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美术教师除了要有本体性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实施美的教育。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的欣赏课中,一些成功的名作后面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让学生懂得这些典故有助于学生理解画家为什么这样画?为何而画?让他们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感知优秀作品的艺术美。如果美术老师没有较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这样的欣赏课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的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广博的知识面是个性魅力的基础。在学校里,知识广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美术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年少时就得益于两位博学又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教诲。其中一位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先生,他在音乐、话剧、美术、书法、佛学等方面都很有造诣。还有一位是精通音乐、诗文、绘画、金石、书法、理学、佛典、外文、自然科学的文学家夏丐尊先生。他们都推崇“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要做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大家试想,这样的老师会对丰子恺的一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如是说:一位教师,除了本体性知识以外的广博的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作底蕴,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气质修养才会显得优雅不凡,同时也是个性魅力的体现,这样的美术教师更懂得尊重学生,懂得感情,懂得怎样与学生沟通,懂得理解、善待、宽容学生,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每一个孩子,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事业的创造者,用不断开拓和进取的工作态度,提高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