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学习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

学习2.14W

部分传国玉玺现在在故宫博物院内。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1

凤凰现身出宝玉

玉有所托

凤凰,百鸟之王也,民间更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和氏璧也正是出于凤凰脚下一块看似普通的青石,当年若不是神兽凤凰指点迷津,恐怕就无人知晓世间竟有如此奇珍异宝了。这就不得不说卞和与凤凰的奇遇了。

卞和生于春秋时期,是个楚国人,家住荆山附近,一日卞和砍柴路经此山,瞧见一五彩凤凰挥舞展翅停落在山上,谁知仔细一看发现凤凰脚下居然踩着一块青绿岩石,他忽然想起传说所言“凤凰不落无宝地”,立即跑上山去。

奇中之奇的是,神鸟见卞和上前,也不惊叫,也不展翅驱赶,而是静静等卞和走近过来,正对着看了卞和一眼才离去。

卞和心知神鸟如此看他一定物有所托,更加确信这块石头一定不简单,便将青石取下山去。

卞和断脚三献宝玉

卞和本是贫苦人家,想着既然老天让他得到如此宝物,便心生一计,准备献宝楚厉王,家人劝他万一并非宝玉,最后恐怕落个欺君之罪,一不小心就会人头点地。

但卞和不听,想着凤凰指引怎会出错,何况他一介草民哪里懂得玉石雕琢和保养的知识,加之倘若献宝成功讨了楚厉王的欢心,说不定还能谋个一官半职,改善一下家里伙食,不用再吃糠咽菜,父母也好过些。

于是,他跋山涉水辛苦乞求进了城,终于才得到机会拜见楚厉王。

他磕跪在地上,双手朝上举起宝玉,楚厉王随即命令玉匠前去验玉,玉匠拿起青石,上下左右前后看了一番,又用手磨了磨青石,摇摇头表情严肃,对楚厉王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楚厉王期待万分的`心情骤然变成大失所望,以欺君之罪下令处罚卞和。

古时候刑法森严,卞和就这样被削去左脚。卞和心中只觉得愤愤不平有苦难言,同样又觉得这名玉匠真是有眼无珠不识好货。

可是卞和一根筋,一献宝玉不成,他就再去献第二回。不过楚厉王是不会再相信他了,只觉得他一派胡言。所以,卞和一直耐心等到楚武王即位,才敢再次献玉。

因为失去左脚,卞和只能杵着拐杖将青石献给楚武王,武王派人鉴别,查验后竟然也说是石头,楚武王一气之下下令又砍去卞和的右脚。

卞和这下可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没讨个一官半职,连自己双腿也没能保住。

众人都认为卞和从此就不会再给自己招惹祸端了,卞和也知道自己已无第三条腿再能失去,如果不能表明自己的决心,是无法打动楚王的,最后很可能连性命都不保。

他终于等到楚文王上位,卞和在荆山下抱玉痛哭,哭得眼泪干涸,甚至流出大片血泪,赤诚之心可以想见。

楚文王听后派人去问才得知前因后果,便命人剖开青石,果然显出一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后人称之“和氏璧”。

以上便是卞和断脚三献宝玉的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篇》,让人不得不佩服卞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不过楚国也仅仅只是完成琢石为玉第一步而已,并未造出“传国玉玺”,甚至还将“和氏璧”给弄丢了,最后被落入赵王手中。

究竟是楚王“粗心大意”还是赵王“图谋不轨”且往下看。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
  

和氏璧何以落入赵王手中

“和氏璧”就这样一直传到楚威王。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楚威王粗心丢玉,而是将宝玉赐给了自己的大功臣昭阳。

昭阳替楚灭越,立了大功,楚威王便将珍藏百年的“和氏璧”赐予昭阳。

昭阳高兴忘形,如《史记》所言昭阳“旋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正是在“赏璧”过程中“和氏璧”便不翼而飞。

一直等到50年后赵国人缪贤逛集市,瞧见一形似“和氏璧”的宝玉,花五百金入了手。经专人鉴别果然是当年楚威王遗失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言“和氏璧”现于赵国,于是占为己有,并昭示全国。

但赵国同样没有将“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甚至还差一点儿白给了秦王。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不过最后秦王统一六国,绕了一大圈“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入秦王手中。也正是多亏了秦始皇,“和氏璧”这才被雕刻成了传世玉玺,即“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诞生及后续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王统一中国以后,号称“始皇帝”,即后人嘴边的“秦始皇”。

“和氏璧”也自然归于秦始皇所有,得玉之后秦始皇旋即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为底造皇帝玉玺,并用篆书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李斯便找来居住咸阳的玉匠王孙寿精研细磨,将壁雕琢为玺。制成以后雕纹如龙凤鸟状,后代代相传,因此称之“传国玉玺”。

及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忽然掀起大风大浪,龙舟飘摇不定,快要翻入水中,秦始皇则将传国玉玺掷于湖中祀神镇浪。果真如定海神针平定风浪,但传国玉玺也如大海捞针无去踪影。

后又是八年时光,传国玉玺经一不知名的使者失而复得,重回秦始皇手里。

及至前207冬,沛公刘邦进军咸阳灭秦,传国玉玺便到了汉王刘邦手中,改成“汉传国玺。”

之后,历代君王便效仿刘邦,将传国玉玺视为兵家必争之物,以表明自己是“正宗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逼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肯,怒将玉玺狠摔在地上,磕出一角,后由黄金补全,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迹。

自此,传国玉玺便开启了“击鼓传花”模式。

时间顺序为:东汉末汉少帝失传国玺,由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并在一宫女的朱红小匣内发现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并占为己有。

后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际,派兵在半路截获玉玺,称帝。袁术死了以后,他的妻子为之服丧,玉玺又被他人抢走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再经由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等君王手中。

唐朝传玉玺达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后朱全忠于公元907年废去唐哀帝,夺走玉玺建立后梁。

十六年之后,李存勗灭了后梁,得传国玉玺并建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

石敬瑭攻陷洛阳城,李从珂无奈自杀,于是传国玉玺就此失踪,也成了千古疑案。

自秦始皇制玺至传国玉玺失踪前后共计1158年,历经20多个朝代约110位皇帝。至今也无人再找到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下落猜测

虽然传国玉玺至今下落不明,不过有关发现传国玉玺的传言却屡屡出现。比如北宋绍圣第三年,咸阳段义在河南乡挖地盖房之时,发现一枚玉印。经多名翰林学士研究后,怀疑是秦制传国玉玺,但也不知是真是假。

又如明弘治十三年,也有人说发现了传国玉玺。待至清初,也有人说宫中藏着一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但孰真孰假亦未可知。

结语

这么看来仿佛人人都可以拿着一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号称自己找到了传国玉玺,但是真正的传国玉玺究竟流落何方呢?

大概率还埋在地下,等着考古学家去挖掘探索了。或者也许有一天谁家后院挖出来也未可知。到时候人们才能一睹传国玉玺真容了吧。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2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孙坚率部攻入洛阳。进城后,孙坚命士兵打扫南宫、北宫和太庙的卫生,又到太牢进行了祭祀,还派出一部分人马出城。

整理洛阳以北邙山一带被破坏的汉室各皇陵。有人向孙坚报告说洛阳城南有一口甄官井,有人发现大白天井口不时发出异样光亮。

“旦有五色气”,大家都觉得奇怪,不敢到这口井里打水。孙坚派了个胆大的人下到井中,在下面发现了一枚玉制印章。

“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这枚印章缺了一个角,正面的印文是8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一看大喜,因为这就是“传国玉玺”。相传,这枚玉玺取材于著名的和氏璧,上面的8个字由秦朝首任丞相李斯所书,象征授命于天,是国之重器。

公元前207年冬天,刘邦率军打到灞上,秦始皇帝赢政的儿子子婴跪捧着这枚玉玺献给刘邦。秦亡,“传国玉玺”归于刘汉。

刘邦很珍视这枚玉玺,一直戴在自己的身上,并代代相传,作为大统合法的信物。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子年幼,“传国玉玺”藏在长乐宫太后那里,王莽派弟弟王舜来索要,遭到太后的怒斥。太后一气之下把玉玺扔在地上,摔破一个角。

后来,王莽命工匠用黄金进行了修补。王莽兵败被杀,“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刘秀手里,又开始了世代相传。

汉献帝的.父亲汉灵帝刘宏驾崩时,“传国玉玺”找不到了,董卓很想得到,派人四处找,但没有找到。

原来,当时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劫持少帝仓皇出宫,宫中一片大乱,负责保管玉玺的情急之下把它投到了这口井中。

现在,“传国玉玺”到了孙坚手中,孙坚把它保管起来,后交夫人吴氏珍藏。初平二年(191年),孙坚战死于襄阳城外的岘山,孙坚旧部被袁术吞并。

袁术转战淮南,占领了寿春,随着势力逐渐壮大,生于称帝的野心,他听说孙坚当年在洛阳皇宫里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在吴氏手。

就把吴氏软禁起来,逼她交出玉玺,吴氏无奈,只得交出。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传国玉玺”成为袁术的“国玺”。

不过,“传国玉玺”没有给袁术带来好运,仅仅到了建安四年(199年),袁术便已经走投无路,

最后困死于寿春以南的江亭。袁术的后事由从弟袁胤料理,袁胤畏惧曹操,不敢回寿春,率袁术部曲奉灵柩及家眷依附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后被孙策打败,袁术的家眷被孙策所得。

但是,袁术逼吴氏交出的“传国玉玺”却没能找到。

原来,“传国玉玺”辗转到了徐璆的手上。徐璆字孟玉。广陵郡海西人,度辽将军徐淑之子。徐璆少时博学,辟公府,举高第,后升任荆州刺史。

在任时,董太后的侄子张忠担任南阳郡太守,因势放滥,贪赃枉法,董太后派人给徐璆递话,让徐璆照顾自己侄子。

徐璆凛然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董太后大怒,但也无奈,只好将张忠调任为司隶校尉。

徐璆到荆州后,举奏张忠在任时贪污公款上亿,又奏其他官员贪污案件,“悉征案罪,威风大行”,张忠恼怒,与宦官勾结,构织罪名,徐璆获罪。

传国玉玺现在在哪里 第2张
  

汉献帝迁许后,因为徐璆素有声望,深得民心,于是征拜为廷尉。

徐璆前往许县上任,路上被袁术所劫,袁术正要建立伪朝廷,需要有声望的人为他装点门面,欲授徐璆以上公之位,徐璆坚决不从,表示:“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

看到徐璆真有一死而明志的决心,袁术不敢狠逼。徐璆是如何得到“传国玉玺”的?史书未作交代。

徐璆后来辗转来到了许县,献上“传国玉玺”,使这件本来属于汉室的东西重新回到主人手里。

徐璆担任廷尉,在履行新职务前他把此前担任过的朝廷官职所有的印绶一并交还有关部门。

战乱时代,人们四处游离,生命尚随时不保,有几个人还能把官印这样的东西认真保管好并随时带在身边呢?

徐璆在个人安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仅保管着“传国玉玺”,还保管着数枚自己之前用过的官印,最后根据制度规定将它们一一上交,堪称三国时代最称职的“印章保管员”。

司徒赵温为此感叹:“君遭大难,犹存此邪”,徐璆恭敬地回答说:“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接着说徐璆誓死保护的这枚“传国玉玺”。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魏王,这时要求汉魏易代的呼声四起。

一些人纷纷向曹丕上“劝进表”,汉献帝无奈,于是来到高庙,先祭祀列祖列宗,之后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传国玉玺”前往曹丕所在的曲蠡,要求禅位。

但曹丕表示推辞,汉献帝再次派人前来提出请求,曹丕再次推辞。前后去了3次,被曹丕推辞了3次。最后,曹丕还是答应了禅让的“请求”。

延康元年(220年)10月的一天,受禅仪式在许县附近的繁阳镇受禅台举行。

汉献帝刘协、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约400多人齐集繁阳镇,另外还有匈奴、单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国的使节以及10多万将士。

大家在这里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的到来。

受禅仪式上,刘协向曹丕奉上“传国玉玺”,曹丕拜谢汉献帝,完成了汉魏禅代的主要仪式。之后,新皇帝曹丕接受臣民及使节的朝贺,曹丕以新皇帝身份祭天地、五岳、四渎,改国号为魏,更年号为黄初。

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临去封地前,曹丕派人去要皇后的玉玺,汉献帝的皇后曹节与曹丕是兄妹,但曹节很生气,不给。

前后去了多次,曹节最后把来人唤进亲自斥责,又“以玺抵轩下”,流着泪说:“天不祚尔!”

曹丕代汉后,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表明自己并非“篡汉”。

魏少帝曹奂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依样而行,通过禅让方式代魏。

建立晋朝,“传国玉玺”归晋。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皇帝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

19年后后赵皇帝石勒灭前赵,得“传国玉玺”,石勒于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4个字。

又过了20年,“传国玉玺”传到冉魏政权手里,冉魏乞求东晋救援,“传国玺”被东晋将领骗走,送至建康,“传国玉玺”重回司马氏手中。

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等4个朝代的更迭,一直到隋朝统一,“传国玉玺”收入隋宫。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无传“传国玉玺”,只好命人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以自慰。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派李靖率军讨伐突厥,萧皇后返归中原,向李世民献上“传国玉玺”,李世民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走“传国玉玺”,建立后梁政权。16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政权,“传国玉玺”归后唐。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被石敬瑭所逼。

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皇太后、皇后、儿子等登上洛阳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下落。

宋代建立后,皇帝也想再次得到“传国玉玺”,于是向天下征召,各地也多次贡献“传国玉玺”,后均被官方否定,“传国玉玺”至今下落不明。

标签: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