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学习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学习3.36W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1

司马光主持编了们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全书共计294卷,另附目录30卷,《考异》30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志320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其严格,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资治通鉴》中记述的内容比较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推崇。

《资治通鉴》文字以荀悦的《汉纪》为宗,力求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练,富有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因此,史学家就把200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

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按年月日顺序记录的编年体史书。它原是鲁国的国史,全书一万八千余字,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过孔子的整理。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通史属于史书,但史书不属于通史)是《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第2张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虽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

但《资治通鉴》本身也有很多错误,如史家严耕望指出《资治通鉴》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列顺序有误;两《唐书》将“特勤”误为“特勒”,《资治通鉴》对此并无纠正,将错就错,其中许多内容是道听途说

《资治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但它在史学上的成就不可忽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标签:编年体 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