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美女性范

位置:首页 > 情感 > 生活常识

清明节有哪些节日风俗

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

清明节有哪些节日风俗1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3、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很受儿童们的`喜爱。

4、蹴鞠。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时节,雨水丰沛,适合树苗生长,所以古人就喜欢在清明节植树,这个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植树节”。

6、放风筝。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节有哪些节日风俗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

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建国以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清明节的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的寓意是弘扬孝道,促进家庭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还是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节日,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节融汇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有哪些节日风俗2

1、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节,因此扫墓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信仰天地,二是信仰祖先,扫墓祭祖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而且还可以加强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

扫墓祭祖有2大主要的目的:一是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孝敬;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虽然有点迷信,但是体现了人们的信仰,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那就是保平安!

扫墓的过程一般都要进行清除杂草、烧纸钱、挂吊、供奉祭品、倒酒倒茶、叩头跪拜,如果坟墓有损坏,还要进行培土、整修坟墓。

2、扫墓后在山上野炊

在我们云南有清明节吃羊肉的习惯,在这一天一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带上提前杀好的羊、水、菜、锅碗瓢盆在墓穴不远处野炊。一般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到场,很是热闹,一家人聊家常,述说着对未来的憧憬。

在做饭的过程中,人们要在墓前叩头跪拜,缅怀先人,而吃饭的花费一般都会进行平摊。

3、踏青游玩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春风得意的时节,在这个家族难得聚集的日子,人们会利用扫墓的机会,一大群人在山野间游乐、享受春天的乐趣,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还增加了亲情。

4、戴柳条驱鬼辟邪

戴柳条就是把柳树的枝条编织成一个环状,然后戴在头上。柳树枝又称为鬼怖木,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而清明节阴气很重,很多地方称之为鬼节。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经过很多坟墓,在荒郊野外有的坟墓已经成为荒坟,长时间无人打理已经看不出坟墓的形状,在这一天戴柳条可以防止人招惹上不吉利的东西,寓意着平安。

5、吃青团

做青团的主要原料就是清明菜,这种美食做法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吃青团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青色代表有活力、长寿,寓意着一家人健健康康。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 上元、 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 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有哪些节日风俗 第2张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据史料显示,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慎终追远的`重要仪式,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往往将扫墓延至清明。

当时的朝廷考虑到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经成了习惯,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也逐渐挪到了清明。比如,扫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余,人们会趁着春光明媚,赏花、踏青,调节追思亲人带来的哀痛。唐代诗人王维写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最终,清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大体延续至今。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在古代,踏青是清明的一项重要民俗,此时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郊游踏青的意义之一就在于顺应时气。

放风筝是另一项颇受欢迎的活动。风筝又叫纸鸢,拿竹篾等物做骨架,再糊上纸或绢,拴上长线即可。也有人会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任风筝飞走,寓意除病消灾。

门户插柳是清明节特有的节俗。柳树生命力旺盛,在春天往往最先吐出新芽;在《齐民要术》中还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有一种说法是,插柳的风俗意谓可祛疫鬼。

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民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在鬓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轻的容颜和生命力。